雷速体育直播

字里行间 | 和衷共济
发布时间:2024-03-15 10:35:00 【我要纠错】 【字体: 默认 【打印】【关闭】

马丽

  “和衷”一词典出《尚书·虞书·皋陶谟》:“百僚师师,百工惟时……同寅协恭,和衷哉。”大意是:百工同僚彼此恭谨协作,可称作和衷了。“共济”一词典出《国语·鲁语下》:“夫苦匏不材于人,共济而已。”大意是:苦葫芦对于人来说,不适合作为食材,只能绑在身上,作为渡河工具。济即渡水。成语“和衷共济”指大家一条心,共同渡江河。比喻同心协力,克服困难。

  衷,形声字,从衣,中声。本义是贴身的内衣。《说文》:衷,里亵衣。段玉裁注:亵衣有在外者,衷则在内者也。由此引申出常用义“内心”,如林觉民《与妻书》:“汝不察吾衷”。和衷,指和睦同心。

  和睦同心所产生的强大力量,古人有诸多言论。《吕氏春秋》中说:“万人操弓,共射一招,招无不中。”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中有:“积力之所举,则无不胜也;众智之所为,则无不成也。”东方朔《非有先生论》中云:“心合意同,谋无不成。”《魏书》中记载了众人折箭的故事,教诲世人:“单者易折,众则难摧,勠力一心,然后社稷可固”……这些名言警句都在阐释一个道理:只要和衷共济、团结一心,则无往不利,无事不兴。

  和衷共济最重要的是以诚相待,勠力同心。《尚书》记载,西周时期,“召公为保,周公为师,相成王为左右。召公不说,周公作《君奭》”,在《君奭》一文中,周公引用伊尹、伊陟、巫咸等商朝贤臣辅佐君王的实例,来表达自己辅佐成王的一片苦心与忠心,希望召公与他一起继承文王、武王的遗志,谋划出更多兴周的方法,让王朝得以长久,让百姓过得幸福。召公读罢此信,甘愿和周公同心协力、共守河山。

  一起“渡河”就要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。只要为了一样的目标,当观点不同时,“君子之争”也是一种和衷共济。《北窗炙輠录》载:“韩魏公与范文正公议西事不合,文正径拂衣而去,魏公自后把住其手云:‘希文事便不容商量?’魏公和气满面,希文意亦解。”韩琦与范仲淹意见相左,殿上争论,但殿外不伤和气。正所谓“君子和而不同”,为公事各执己见,出发点是为了解决问题,是为了国计民生。虽有争执,却不失为和睦同心。

  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一直赓续不辍。革命战争年代,国民党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,苏区缺粮、缺衣,更缺盐。但我们党没有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,官兵“有盐同咸,无盐同淡”。毛泽东主动执行最低食盐定量标准。掌握食盐分配大权的闽浙赣省财政部部长张其德,守着盐堆,领着家人吃淡菜。正是这种“和衷共济克时艰”的作风,凝聚起了全党全军的心,也筑起了敌人无法摧毁的铜墙铁壁。

  人心齐,泰山移。过去,我们靠和衷共济、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。在新的征程上,广大党员干部更应通力协作,拧成一股绳、形成一股劲,凝聚起团结干事、共谋发展的力量。如此,方为同志、同心、同德。

来源: 中国纪检监察报 (责任编辑:王佳茹)